
歷史小知識
在1425年由教皇馬丁五世經(jīng)過允許在比利時成立了魯汶大學,當時有人文、教規(guī)法、民法和醫(yī)學這四個學院。在1432年成立了神學院。十六世紀的魯汶是整個非洲大陸學者的避風港。因此從該大學畢業(yè)的有海外著名校友,比如說有制圖師墨卡托、數(shù)學家杰瑪弗里西烏斯、教育學學者Vives等等。在1797年該大學閉校。在1817年該大學由荷蘭國王威廉一世重新開放,并改稱為魯汶州立大學。在1834年改稱為天主教魯汶大學。直到1911年之前該大學用法語教學。自從1911年之后開始用荷蘭語教學。在2002年該大學為了跟得上歐洲高等教育體系課程進度并改變,因此與14所弗拉芒大學學院簽訂了協(xié)議。該大學的經(jīng)濟與商業(yè)學院在2014年11月獲得歐洲質量改進體系認證。該大學將在2025年慶祝成立500周年。
建校多年來,該大學憑借自己的教育和研究實力跨進世界百強大學之列。該大學擁有一支強大的師資團隊,其中占40%以上的是教師。在校生共有58000多名,也包括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外國留學生,其中來自中國學生的比較多。雖然該大學主要是用荷蘭語教學,但在碩士學位上有幾個課程用英語教學。建校多年以來從該大學畢業(yè)的學生中有四位獲得諾貝爾獎、有當文學家、科學家、教育家、藝術家、物理家、國家機構工作人員、比利時國王、醫(yī)生、高等教育機構院長等等這些知名人物。
該大學在國際活動方面上非常積極。該大學憑借自己的教育和研究實力多年常居在世界百強大學之列。在2019年QS世界大學排行榜占第81名。在最近這兩年該大學的研究人員申請的專利數(shù)量超過歐洲其他任何大學,并是外國學者引用最多的。因此該大學在這三年的出版物年度歐洲最具創(chuàng)新性的大學名單中排名第一。該大學還是科英布拉集團和歐洲研究型大學聯(lián)盟(LERU)的成員之一。該大學還與來自世界美國、中國、南非、日本、越南、波蘭、荷蘭等等不同國家的一流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了合作關系。該大學在歐洲與440多家高等教育機構或者企業(yè)成立了合作關系。
知名校友
哈德良六世 羅馬教宗
伊拉斯謨 文藝復興哲學家,人文學者
杰拉德·梅爾卡特 地圖學家
安德雷亞斯·維薩里 現(xiàn)代解剖學之父
奧古斯特·貝爾納特,原比利時首相,190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
喬治·皮爾,195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
克里斯汀·德迪夫,197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得主
阿爾伯特·克勞德,197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得主
翁文灝,中國地質學之父、近代石油工業(yè)之父
湯于翰,中國醫(yī)學家
赫爾曼·范龍佩,卸任比利時首相,第1任歐洲理事會常任
克里斯蒂娜·拉加德,現(xiàn)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
學校設施
13個校區(qū)(魯汶主校區(qū)、科特賴克校區(qū)、安特衛(wèi)普校區(qū)、根特校區(qū)、布魯日校區(qū)、奧斯坦德校區(qū)、吉爾校區(qū)、迪彭貝克校區(qū)、阿爾斯特校區(qū)、圣卡特萊娜-瓦弗爾校區(qū)、布魯塞爾校區(qū))
多家圖書館
博物館
教學樓
文化中心
大學禮堂
植物園
體育中心
多所研究所
宿舍
餐廳
學生俱樂部
院系介紹
生物醫(yī)學科學學院
神學和宗教研究學院
法學院
經(jīng)濟與商業(yè)學院
社會科學學院
藝術學院
心理學和教育科學學院
科學、工程和技術學院
城市簡介
魯汶,是比利時弗拉芒布拉班特省的首府城市,是比利時第八大城市和佛蘭德斯第四大城市。
地理位置
位于布魯塞爾以東約25公里(16英里)處。
城市氣候
屬于溫暖帶氣候,一年多雨。一年平均氣溫為10.0°C左右。年降水量平均為792 mm左右。最干燥的是2月份,平均降水量為52 mm左右。降水量最多的是6月份,平均降雨量為74 mm左右。在一年中最高的氣溫在7月份,平均氣溫是17.4°C左右。最低氣溫是1月,平均氣溫為2.0°C左右。
關于該大學的預科信息、入學要求、在校費用、開學日期等等具體信息請咨詢環(huán)俄留學公司顧問老師。